天才一秒记住【杰克文学】地址:jkwxw.cc
h2class="text-title-2"再次抢建澳星发射场/h2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航天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80年5月,我国成功地向南太平洋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1982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1984年4月8日,西昌宇航中心用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
短短几年,我国航天界捷报频传,一跃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空间技术强国之一。
同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同样可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正是在这种国内背景下,我国航天人的脑子突然开始转悠起来:
中国的火箭能不能打入国际商用市场呢?
承接对外发射任务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聂荣臻、张爱萍、宋健以及国防科工委和航天部等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
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很快便负责组织成立了“开拓国际市场十人小组”,开始了前期的国际市场调查和组织工作。
于是,中国航天工业的改革,迈出了小心翼翼的第一步。
1988年11月1日上午9时,中美双方几经周折后,在休斯公司总部大楼第二层会议室里,我国长城公司与休斯公司正式签订了的发射澳星合同。
要把“长二捆”火箭发射上天,得有发射场。但当时的中国,没有可以发射“长二捆”这种大型火箭的发射场。
于是,在突击研制“长二捆”火箭的同时,兴建大型发射场的工程,再次在西昌破土动工。
这样一座规模如此之大的现代化发射场,除了设计上的难点之外,遇到的最大问题同样是:经费少,时间紧。
建这样同等规模的发射场,美国用了11亿美元,法国用了25亿美元,而我国的预算费用却只有14亿元人民币。
也就说,我国的经费是美国的1/5,是法国1/9。钱少,办事当然就难。但是没有什么办法,研究所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时间紧。要知道,建这样一个同等规模的发射场,美国用了19个月,法国用了29个月,而我国只剩下14个月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