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趣话
将军的由来
古代没有将军,管民政的叫司徒,管经济的叫司空,管军事的叫司马。由于军队数量很小,天子也只有6个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3个军。当时每军的统率也不叫将军,而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大夫以下叫士。
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因此,大国诸侯常常拥有3个军以上的兵力,而编制上他只有3个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作“将军”,意即将领一军的意思。以后军队数量越来越大,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了。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
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将军的名称虽不尽相同,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通的。
入伍的典故
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队编制有关。
据《周礼》载:我国古代军队里“5人为伍,5伍为两,4两为卒,5卒为旅,5旅为师,5师为军”。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一个村庄、一个部落住在一起,5户为一比。当兵时,5户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5人,组成一个伍,不管干什么,5人总是在一起。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近代的班、排、连代替了古老的伍、两、卒,但人们仍习惯把参军叫作“入伍”。
古代军中的旗帜
古代军中旗帜很多,这些旗帜颜色各异,大小形状不同,图案装饰繁多,各标志一定的意义。
表明身份;国王的旗帜叫“常”,上面画的是日月,表示天明。主帅在军中居于中央,用黄牙旗,为青、赤、白、黑四旗之首。
表示方位:青旗表示东方,赤旗表示南方,白旗表示西方,黑旗表示北方,黄旗表示中央。
指挥队形阵势:在战斗操练时,举青旗布直阵,举白旗布方阵,举赤旗布锐阵,举黑旗布曲阵,举黄旗布环阵。
用于指挥和开道的旗,旗杆头上缀有牦牛尾,下面有五彩折羽。
古代军乐凯歌
军队打了胜仗,奏着胜利的乐曲回来,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社稷,是古代军礼之一。而凯歌也就是军乐,亦作“恺乐”。“恺”与“凯”通。《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说:“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又云:“王师大献,则令奏凯乐。”可见这是一种蔚然可观的礼乐制度。为什么有这一套排场?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编辑的兵书《司马法》说:“得意则恺乐,恺歌示喜也。”原来是表示向皇天后土、祖宗神灵报喜,可以起到鼓舞军心、提高斗志的作用。当然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宣传手段。
从春秋战国起,奏凯歌的军礼代代承袭下来。最早的“左执棒”,说明有一排手执十二律乐器的军乐队在吹奏,列队在左边,与执黄钺的队列形成仪仗,作为先导走在前面。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有待考证。不过《晋书·乐志上》记载明白:“其有短萧之乐者,则所谓王师大捷,今军中凯歌也。”由此可知,时至晋代短萧是凯歌的主奏乐器。
大约是从宋代开始,不一定局限于在王师凯旋献俘时才奏凯歌,只要是一个战役或者一场战斗取得胜利,士卒们是可以高唱凯歌的。既然是唱,就有了歌词。古代只有诗人、词人、文学家,而没有专业军歌作家,所以凯歌词一般是士卒自编的,不外乎是“下里巴人”的作品,只要能表达胜利喜悦的心情就行了。北宋时,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元丰5年前知延州(今陕西延安),西夏常来侵扰,他加强防御,时得胜仗。他发现“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但是“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于是这位支持王安石变法、颇有改革精神的州官,一气呵成,“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不用说,边防军是普遍引吭歌唱了。他晚年回忆还粗略记得5篇,现全文抄录如下:
其一: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其二:
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