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掷器
抛石机
世界上第一门火炮在中国诞生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重型武器之一就是抛掷石弹的石炮——抛石机。所以古代的“炮”字是偏旁为“石”而不是“火”的砲字。抛石机又叫抛车、发石车,总之是用来攻守城堡,以石头当炮弹的远程抛射武器。
据唐代兵书《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记载,抛石机通常用木料制成,炮架上方横置一个可以转动的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档”,起杠杆作用。只有一根木杆的称为“单梢”,设多根木杆的叫“多梢”。梢越多,可以抛射的石弹就越重、越远。
古代炮梢最多可达13梢。梢所选用的木料均经过特殊加工,既坚固又富有弹性。另外由于抛石机是运用杠杆原理制造的,所以炮梢的长度及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比例都经过精心测算,一般炮梢长约25~28丈。梢的一端系有“皮窝”,内装石弹,另一端系炮索,长约数丈。小型炮的炮索在1~10条不等,大型炮多达100条以上,每根炮索由1~2人拉。抛掷石弹时,先由一人瞄准定放,拉索人同时猛拽炮索,当炮梢系索一端猛落的同时,另一端的皮窝迅速甩起。石弹借惯性猛地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
据史料记载抛石机发明于周代,当时叫“抛车”。据《范合兵法》记载,“飞石重12斤,为机发,行300步”。石弹出现更早,也就是先有“弹”后有“机”。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经过打制加工过的石块,就是原始人使用的“石弹”,不过那时只用于抛掷。“炮”问世以后,成为战争中的重型武器。
腰张弩
腰张弩是一种依靠腰、腿力量张弦的强弩。
它的结构和一般弩没有区别,只是体形较大,弓力较强,单靠臂力和腿力无法张弦,必须运用全身力量才能张弦上机扣。张弦时,身体平坐在地上,将弩平放在身前,两腿屈膝,将脚踏人弩担,挂上腰钩,两头钩住弩弦,两手扯住腰钩索,两腿蹬直,身体后倒,腰、腿同时发力,靠全身力量将弩弦张上机扣。
腰张驽最初出现于战国时期,这种强弩射程远,威力比一般弓弩强大得多,曾与踏张弩一起成为当时步兵的主要装备。腰张弩在古代战场上曾雄踞很长时间,后来虽然出现了威力强大的床弩,但是由于腰张弩具有较大的威力,又较床弩轻便、灵活,仍被作为单兵的装备,并一直沿用到明代。
元戎连弩
元戎连弩是一种可以连射的弩。它的弩臂上有一个箭匣。在箭匣里一次可装入10支箭,由一个槽孔向外出箭。只要把10支箭都装好了,将活动木臂向后一拉,就完成了拉弦、上箭、发射3个动作,射出一支箭,这时,匣里的箭便自动再落下一支,推回活动臂,再向后拉,再发,可连射10支,提高了弩的发射速度。这种弩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针对弩发射速度慢的缺点,把战国时期流传的一次发射多箭的连弩加以改进而成的,并命名为“元戎”。这种弩是当时的一种先进武器,它轻巧灵便、发射准确、发射速度快,使用的铁制弩箭,箭长约20厘米,穿透力好。但它的射击距离较近,杀伤力不大。
箭
箭又称“矢”,用弓或管发射到远处的一种兵器。
箭由镞、杆、羽等部分构成。箭镞尖而锐,是浸透目标的部件,箭杆尾部有羽翼,是保证箭能稳定飞行的平衡部件。
箭是利用人力和物体弹力结合抛射的兵器,它具有轻便、射速快、射程远、杀伤力强、命中率高等优点,是中国古代威力很强的一种远射兵器。
最初的箭很简单,只是一根削尖了的树枝或竹子,后来将尖的石块、骨或贝作成箭镞,安在箭杆头部,提高了穿透力,并在箭杆尾部安上羽翼,使箭能稳定飞行。
箭的种类很多,有透甲锥箭、狼舌箭、柳叶箭,有能载运燃烧火球的“火箭”,在箭镞上敷上毒药的“毒箭”,发信号用的“响箭”和攻城时能够制造箭梯的踏撅箭等。
古代弓箭中真正有较大差异的不是弓而是箭。鸦片战争以后,由于火药枪的普遍运用,弓箭退出战争舞台,现作为体育活动器具。
木羽箭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