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文学【jkwxw.cc】第一时间更新《主战坦克传奇》最新章节。
第十八节日本74式坦克
概述
作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主战坦克,74式坦克是战后日本设计的第二代坦克,研制工作始于1964年。在1964~1967年期间制造了一些试验台架车,并进行了试验。1967年完成了部件研制。试验任务后,开始研制样车,被命名为STB,意为“第二代国产坦克样车”。
从1968年开始,先后进行两次整车试制。第一次整车试制制造了2辆样车,1969年6月制成STB1,1969年7月制成STB2,STB1安装英国L7A1火炮并采用自动装弹机。
2辆样车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与使用试验。在第一次整车试制的基础上,在1970年11月~1971年11月1年内改进试制成的STB3~STB6共4辆样车,取消自动装弹机,目的在于降低成本、简化结构和提高可靠性。
从1971年12月到1973年2月4辆样车分别进行了与STB1和STB2大致相同的技术与使用试验。此外,还进行了射击及维修保养试验。试验结果基本上达到了战术技术性能要求。
在正式定型之前,又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最后于1974年9月定型,命名为74式坦克。该坦克的研制总经费约25亿日元。
1975年9月接收首批生产型车,1990年度停产,共生产870辆。每辆坦克的价格,按1984年度币值计算约3.76亿日元。坦克除火炮是按照英国专利由日本制造,以及该炮配用的脱壳穿甲弹按英国专利特许生产外,其余各种部件均为日本自行研制的。
日本防卫厅从1990年度开始正式对该坦克进行现代化改进,计划将870辆74式坦克全部加以改造。预计1993年度开始装备经改进的74式坦克。
现代化改进工作主要是更新该坦克的火控系统,采用为下一代90式坦克研制时储备的最新技术。为了能与90式坦克火控系统的性能大致相同,需要从捕捉目标到瞄准和射击都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的高技术化的计算系统。
有可能把激光测距仪中的红宝石激光介质改为CO2激光介质,液视仪从现在的主动式改为被动式,同时还打算改进炮弹和提高发动机功率。估计每辆坦克的改进费用约1亿日元。
结构特点
总体布置
该坦克为传统的炮塔型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车体由均质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左前方;车体中部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舱。
炮塔为均质钢铸造结构,内有3名乘员,车长和炮长位于火炮右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火炮左侧。车长指挥塔可360°旋转,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
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有1个向左开启的单扇舱盖,舱盖前面有3个JM—17潜望镜,中间1个可由红外潜望镜替换。在两侧履带的前护板上各装1对驾驶灯,内侧为白光灯,外侧为红外灯。与红外灯相配合使用的红外潜望镜有效视距为50米。坦克前面可安装推土铲,每一个坦克连有1辆坦克配备推土铲。
武器系统
该坦克装有1门105毫米线膛炮,它是英国国防部技术研究所研制、维克斯公司生产的。日本在引进一部分维克斯公司生产的L7A3式105毫米火炮后,从1978年度开始由日本制钢所特许生产。为减小该炮的后坐力,将驻退机改为同心式,还改进了复进机。
该炮采用立楔式炮闩,可自动开闩和闭闩。火炮射速为9~10发/分钟,方向射界360°,俯仰范围为—6°~+9°,手动操纵时均可增加0.5°,借助液气悬挂调节射界能增大±6°。火炮身管长为口径的51倍,即5.340米,没有炮口制退器,没有隔热护套,中部装有抽气装置。
火炮重心位于炮耳轴附近,因而没有弹簧补偿装置。更换炮管十分方便,10分钟内即可完成。火炮防盾布置在炮塔外面。炮管寿命理论值为250发,实际上大约为150发。配有半自动供弹机,能自动提取炮弹,并将炮弹输送至炮尾。
日本曾考虑过自行研制火炮,但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节省研制费用以及考虑到与美国M60坦克火炮的通用性,因此决定采用北约国标准坦克炮。
105毫米火炮发射脱壳穿甲弹和碎甲弹。从英国购买的脱壳穿甲弹的弹丸重6.12千克,初速为1490米/秒,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从1983年度开始在日本特许生产美国的M735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为1501米/秒。
碎甲弹的初速为730米/秒,弹丸重11.26千克,是日本自行设计和生产的,研制了近4年,1975年度开始批量生产。防卫厅从1976年2月开始采购4批碎甲弹,共24700发,每发约10万日元,总共价值24.1亿日元。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