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杰克文学jkwx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发射1
长征一号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该火箭共进行两次卫星发射,成功率100%,另一次发射时间是1971年。
长征一号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它的一、二级火箭采用当时的成熟技术,并为发射卫星做了适应性修改,第三级是新研制的以固体燃料为推进剂的上面级。1967年11月,决定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1968年初,完成了火箭的总体设计,之后又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各种大型的地面试验。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首次发射,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火箭第二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轨道,又一次取得圆满成功。相对于70度倾角、440公里高的圆轨道,长征一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为300公斤,此火箭共进行了两次发射,均获得成功。
长征一号的研制成功,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早期探空火箭的研究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究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延续了我国早期的用于发射导弹的常规火箭的研究成果。
因此,要想了解“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这个研究过程,就不得不提我国早期的探空火箭研究。
所谓探空火箭,就是在近地空间范围内进行环境探测、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的一种火箭。
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分系统和部件在上天之前,需要在地面进行充分的模拟试验。但有许多工作环境在地面上又无法模拟,就只能利用探空火箭进行飞机行模拟试验。
因此,探空火箭是发展空间技术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试验工具。我国早期的探空火箭研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
1957年9月,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同以别尔乌辛为团长的前苏联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就导弹新技术的援助问题进行了谈判。
10月15日,中苏双方就谈判结果签订了《新技术协定》,简称“10月15日协定”。
在这个协定中,苏方承诺在1957底至1961年底,向中方提供包括P—2导弹在内的几种导弹样品及相关的技术资料,并派遣导弹技术专家帮助中方进行仿制。同时,还增加我国火箭专业留苏学生的名额。
消息传来,国防部五院的全体科研人员都兴奋不已。谢光选把手头上正在进行的P—1的设计工作也停了下来,开始全力以地赴投入仿制工作中。
1958年11月,为了把北京的技术力量和上海的工业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经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商定,中国科学院第一设计院负责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技术人员从北京迁往上海。
同时双方还决定,由上海市从有关院校和工厂抽调部分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工人,组成了我国第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火箭技术研制和专门承担探空火箭设计的单位,即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双重领导。
就这样,我国早期的探空火箭研究,便正式起步了。
1960年初,仿制导弹总装攻关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苏方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全部专家,中断了对我方的援助。
1960年8月12日,在国防部五院工作的最后3名前苏联专家奉命回国。
苏方的这一举动,激起了五院全体科研人员的愤慨。包括谢光选在内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决心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把我国的导弹制造成功并发射上天。
国防部五院的全体科技人员立即行动起来,在以钱学森为首的老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技术讲座,学习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自动控制、电子线路、计算机等专业知识。
随后,国防部五院先后组建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发动机、弹体结构、推进剂、控制系统、控制元件和无线电、计算机等多个部门,决定同时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至此,我国独立自主研究的探空火箭正式起步了。
第一枚探空火箭诞生
早在1958年11月,上海机电设计院成立后,为了壮大科研力量,设计院又吸纳了科学院河北分院、华南分院、四川分院、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送来的协作进修人员。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