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杰克文学jkwx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知识分子的“背叛”
在长篇小说中,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特别是面对革命的矛盾、犹疑或彷徨的心态,在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中得到了最为充分、集中和真实的表达。但他们并不是一个“背叛者”的形象,于现实和心灵来说都是如此。知识分子背叛的典型形象,是红色经典《红岩》中的甫志高,他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操、趣味以及最后变节,在政治观念的支配下,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展开。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叙事中,知识分子受难但政治节操坚定,改写了他们的动摇与不洁。这一叙事的真实性后来遭到了难以辩解的质疑,而使其文学价值大打折扣。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分子的形象被重新书写,情感和节操的变节乃至“背叛”,使这个群体或阶层的形象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灵魂的复杂性和文学的丰富性相得益彰地得以揭示。
董立勃自《白豆》出版以来名声大噪。他身不由己地成了当下最抢手或最走红的作家之一。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是一件幸事还是一个苦难,可能只有作家自己能说清楚。现在看来,起码有一种煎熬是董立勃必须要承受的。据我所知,《白豆》之后,他相继又写了两部和下野地有关的长篇小说,一篇是《静静的下野地》,一篇是我们要谈论的这部《米香》。一个作家要在同一题材上不断地深入开掘,讲出新的故事,写出新的人物,说出新的意思,这是相当困难的。这种自己提出然后又要超越的挑战,因为困难而变成煎熬。作家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读者当然也希望作家能超越《白豆》。这两种期待的压力之大,作为局外人也可想而知。不久前,董立勃在这双重压力之下出版了他的新作《米香》。这部小说无论从题材还是背景,无论从人物还是故事,与《白豆》都有不难察觉的血缘关系——它们都孕育于遥远的下野地,它们都与人性、欲望、权力、暴力和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密切相关。但是,《米香》作为下野地的另一个故事,它确实实现了董立勃对自己超越的期待。作为一个读者,在为作家感到庆幸的同时,也发现了其间的艰难、用力和几近极限的疲惫。
如果说,《米香》仅仅写了米香的单纯、美丽和献身、被骗后的放纵,那么这个故事除了时代环境不同外,也并无太多的新鲜之处。但是《米香》的不同凡响,就在于小说同时也书写了一个被命名为宋兰的女性。这两个女性命运、性格的对比,使《米香》在同样平实的叙述中,焕发出了几缕灿烂而意想不到的光芒。宋兰来自上海,是一个“支边”青年,米香是因家乡水灾逃难到下野地;宋兰有文化,能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米香几乎大字不识。但是命运并没有按照她们身份的等级来给予安排。宋兰被牧羊人老谢强暴之后,还是嫁给了这个粗俗的土著。老谢塑造自己老婆的本土方式,主要是诉诸暴力,就在宋兰将被塑造的时候,她逆来顺受的性格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忍无可忍生不如死时,宋兰挥刀斩杀了老谢的爱犬阿黄,并以同样暴力的方式,改变了或者“颠覆”了老谢的暴力。从此,两个人的世界相安无事,相亲相爱,双双感到过上了好日子。就在上海知青可以返回上海的政策颁发的时候,宋兰依然不为之心动,依然和老谢相依为命地生活在她本不热爱然后又不能割舍的下野地。
米香的命运则完全不同。米香是小说的主角,在作家的设计中,她的命运理所当然地要曲折复杂。她虽然出身低微,是一个“盲流”,但她心性高,生得一副好皮囊,有浪漫天性,爱知识分子。这一出身和性格的矛盾,注定了米香悲剧性的命运。从人物自身来分析,米香无论出身如何,她完全有选择个人生活和爱情的权力。但是由于米香一定要爱有知识分子气质的许明,甚至不顾世俗社会的种种非议委身与他,结果她被欺骗了。许明在前途、功名和爱人之间选择了前者而抛弃了米香。这个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改变了米香,她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的肉体,她试图以此来对抗或报复自己不公正的遭遇。这个放纵使米香虽然“过得比下野地任何一个女人都快乐”,但米香再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因此,米香才是下野地悲剧的真正主角。
除了时代的原因之外,酿成米香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小说中的一个配角——“知识分子”许明。套用一句老话说,“性格即命运”。在小说中,米香应该处在宋兰的位置,而米香的性格、浪漫和趣味也应该是宋兰的。但她们的性格阴差阳错地被作家置换了,于是她们都承担了本不该属于她们命运的人生。偶然性和绝对化的书写,是《米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如果没有偶然性,就没有两个女人倒置的命运,如果没有绝对化,米香和宋兰的人生就不会这样震撼人心。她们都以绝对化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米香热爱知识分子使许明有了可乘之机,这个谦卑懦弱的知识分子是我们常见的形象,“始乱终弃”的叙事原型也是小说基本的结构方式。但这个知识分子在情感上的背叛却构成了米香悲剧具有决定性的偶然因素。如果没有许明的背叛,米香不会以放浪形骸的方式对待人生和身体。许明的背叛原因很简单,他曾是一个落难的“公子”,米香在最危难的时候爱上了他,米香的给予创造了一个不死的许明,但在“功名”面前,许明选择了“功名”而放弃了爱情。这个故事可能并不新鲜,但在21世纪作家仍以这个原型结构故事,则从一个方面表达了他对这个群体的怀疑或不信任,许明的历史不只是知识分子的前史,他们的故事在今天还在上演。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